莊有恭(1713-1767年),字容可,號滋圃,番禺(今屬廣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被欽點為狀元。莊有恭勤政愛民,自1752年出任江蘇巡撫開始,白天會見官員,晚上批改文書,常至深夜,可謂殫精竭慮。莊有恭還是一位非常難得的治水人才,他為官大部分時間基本都是在與水打交道,江浙地區(qū)很多海塘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乾隆十七年(1752年),莊有恭任兩江總督,主管江蘇、江西、安徽三省軍、政事務。乾隆非常重視水利建設,認為江浙地區(qū)是全國的財賦重心,海塘工程為杭、嘉、湖、蘇、松、常、鎮(zhèn)七郡老百姓生存和生活的保障。當時在任的莊有恭,自然把興修海塘作為其工作的中心內(nèi)容之一。他上書皇帝借庫銀1.6萬兩,修筑太倉、鎮(zhèn)洋海堤,為當?shù)厝嗣裣睘乃肌?/span>
1759年,莊有恭調(diào)往浙江任巡撫,上任伊始便考察了浙江水利。他發(fā)現(xiàn)紹興宋家樓為三江、二水交會處,又是海潮上漲的要沖,急需將海塘改為堤壩,便上書提出治水、設防、興修水利的建議。朝廷應允后,莊有恭組織百姓修建和修補了一批堤壩。此后,莊有恭又完成了海寧筑塘工程,去除了乾隆皇帝的一塊心病,乾隆遂認為他“甚屬盡心,深可嘉予”,議加一級,調(diào)江蘇巡撫,加太子少保。但浙江海塘工程十分緊要,“莊有恭籌辦甚為盡心”,所以浙江塘工、賑務“仍聽莊有恭專司其事”。
1762年秋,太湖水漲,很久不退。莊有恭前去勘察,發(fā)現(xiàn)河道多淤塞,于是請修三江(即吳湘江、婁江、東江,為太湖水分泄的主要水道)水利,疏浚太湖。在水利建設過程中,他力圖避免因興修水利而給百姓增加負擔,在上奏中多次“懇發(fā)帑(音tang,財帛,這里是指工程經(jīng)費)興工,仍于各州縣分年按畝征還,則民力既紓,工可速集”。他分工明確,強調(diào)水利建設要一鼓作氣,“若陸續(xù)興修,又恐工程及半,遇伏秋大汛,不能抗拒,仍棄前功”。他還認真汲取前人經(jīng)驗,如積極應用明代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縱橫疊砌法的魚鱗大石塘,“照魚鱗作法,逐層整砌”。由于組織得當,施工迅速有序,工程超前完工。乾隆大喜,御駕南巡,考察河務。當時還發(fā)生了一件趣事:乾隆到江南后迷戀于江南美景,疏忽了河務之事。莊委婉進諫,乾隆說了“上、下、輕、重、緩、急”六字故意為難莊有恭,沒想到莊有恭略一思考,泰然道:“君為上,臣為下,官為輕,民為重,享樂緩,河務急。”乾隆極為稱贊,立即和莊有恭啟程去查訪河務。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莊有恭病逝于福建任上。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在莊有恭的墓志銘中盛贊其治水功績:“水旱拯恤無因循,清波可活河轍鱗。筑塘旱海上石堅,或編竹絡楗(音jian,河工以埽料所筑之柱樁)茭(音liao,用竹篾、葦片編成的纜索)薪。”其治水政績至今仍為人稱道。有人為了紀念這位為民造福的狀元,寫了一幅對子:“上千言書撥萬兩銀,為蒼生請命;下鎮(zhèn)波石破萬里浪,救民于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