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項目背景
賀蘭縣位于中國黃土高原西北內陸,銀川平原青銅峽引黃灌溉區中部,擁有灌溉面積60萬畝。全縣灌區基本為引黃自流灌區,項目實施前主要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灌區管理基本是按畝收取水費的粗放型管理,表現出用水量、用水時間與實際需求無法匹配等矛盾,反映了水利基礎設施不完善、設施布局不合理、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管理水平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社會化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節水改造前,賀蘭縣田間各條渠均由各村用水協會管理,人員少,工作量大,經費少,渠道得不到及時維護;渠系部分現狀混凝土板有不同程度隆起、滑塌及裂縫等現象。
圖1節水改造前渠道狀況
二、推動建立“投建管服”一體化模式
(一)項目運作模式
采用“投建管服”一體化模式,即投資—建設—運營管理—服務。投”由社會資本方負責先期籌措項目資金。“建”由社會資本方控股的項目公司負責設計與施工,保證設計和施工的有效銜接,保證工程質量。“管”由社會資本方控股的項目公司對實施的工程及設備提供有償運營管理,期限20年。“服”由社會資本方控股的項目公司為使用者提供有償的基礎服務和水肥一體化、無人機植保等增值服務。“投建管服一體化”將出資者、組織者、建設者、使用者緊密融為一體,保證了各環節的有效銜接和高效統一,使建設期的工程質量和竣工后的運營維護得到有效保障,投資者通過有償管理服務收取合理回報。
(二)項目交易模式
采用PPP模式進行交易。由賀蘭縣政府與京藍沐禾節水裝備有限公司和北京奧特美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SPV平臺公司。政府出資3%,社會資本方出資97%。
圖2項目股權比例
(三)項目回報機制
1、使用者付費。由項目公司向用水戶及相關使用單位收取農業灌溉用水水費。目前主要以灌溉托管服務的形式收取用戶服務費,平均每畝地每年70元左右。
2、水權交易。節水交易收入,由項目公司通過節水交易獲得,項目公司在節水交易前向政府上報節水交易方案經政府批準后執行。水權交易收入賀蘭縣政府與社會資本方按4:6的比例進行分配。
3、項目投資建設主要邊界條件
項目總投資7.8億元,其中政府投資700萬元,社會資本方投資3.7億元,政府專項補貼4.03億元。項目建設工期為5年,項目合作期為20年。
三、全面開展節水改造
(一)渠道新建及改造
新建和改造現狀破損、安全隱患渠道,增大渠道利用系數,使輸水安全、高效。項目涉及渠道改造36條,新建和改造渠道20余萬米。
圖3渠道新建及改造
(二)新增和改造控制閘門
手動閘門改為自動控制閘門,增加自動測量設備等。安裝自動化閘門共3633處,泵站更新改造6座等。
圖4新增和改造控制閘門
(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將自流灌溉提升為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18萬畝,提升改造高效節水灌溉4.07萬畝。配套了智慧農業云系統、田間環境監測系統、井電雙控計量系統、自動化灌溉系統和水肥一體化系統五大系統工程,通過全渠道控制系統和灌溉現代化理念,對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灌溉設施進行全面改造提升。
圖5智慧農業云系統
根據作物不同,采用噴灌、微噴灌、滴灌和膜下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全部實現水肥一體,提高肥料利用率。
圖6田間高效節水灌溉系統
(四)建立社會資本方+基層灌溉服務組織的新型服務體系
由社會資本方主導,整合基層用水協會和灌溉服務組織,成立新型服務體系,更好地服務于用水戶和保障設備、設施的維護。保證基層灌溉服務組織穩定收益,實行灌溉節水獎勵機制,調動基層灌溉服務組織的節水積極性。
四、項目效益分析
(一)節水效益
本項目每年可節水9500萬立方米左右,約占賀蘭縣總用水量的30%。其中通過對渠道進行砌護維修、防滲漏而實現的工程節水約3700萬立方米,通過信息化、智能化的測控一體閥及管理體制改革而實現的管理節水約2800萬立方米,通過推廣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實現的灌溉方式節水約3000萬立方米。
項目自2018年開始實施,2020年自治區分配賀蘭縣夏秋灌用水指標4.12億立方米,實際用水量3.45億立方米,夏秋灌節水6700萬立方米。
(二)經濟效益
高效節水灌溉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生態現代化建設提高了用水效率和灌溉面積,農業管家式服務助推農民省水省時省工,地方在水權交易中獲得分成,經濟效益顯著增加。
(三)環境效益
通過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減輕了土地面源污染,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降低土地鹽堿化程度,改善水生態環境。
(四)社會效益
通過統一規劃和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滿足了群眾用水需求,緩解了干群矛盾。加快了所在地區數字化、智能化建設進程,提高了管理水平。探索、建立了一個生態灌區現代化建設的新模式。
(五)項目示范效益
本項目在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中起到了試點作用,具有良好的示范意義。同時,也在現代化灌區綜合改造中建立了自動化運營、高效節水灌溉和智慧灌溉的典范,成為寧夏生態灌區試點工程。
五、經驗啟示
(一)緩解了干旱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
通過灌溉渠系節制閘和取水口的現代化改造可以提高灌溉渠系調水、控水和優化配水的能力,減少用水浪費,提高用水效率,對改善灌區灌溉條件,緩解供用矛盾,促進節水灌溉和發展節水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二)實現了農業生產現代化
本項目首先從灌區管理體制機制著手,加強人員培訓、軟件配置
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升農業生產組織管理現代化;其次,構建防洪減災體系,提升灌區農業生產安全保障;第三,實施高效節水工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灌溉實現從粗放型向精準化轉變;第四,建設具有一定調蓄功能的水利設施,提升農業生產抗旱應急綜合能力;第五,建設灌區水利信息化,應用信息化技術,同時利用衛星遙感、氣象監測等技術,預測預報作物產量、病蟲害發生概率等。本項目建設對賀蘭縣農業現代化建設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促進了農業水價改革與推廣
本項目對干渠、支干渠直開口及重要分水閘實施測控一體化閘門改造。采用高效的現代測控技術,準確、適時地將測量數據傳輸到調度中心,供水單位和用水戶可實時看到數據,達到灌水“心中有數”,促進農業用水量測量精確化。同時,針對自流灌區和揚水灌區的不同特點,測算了合理的農業水價,并確定出梯度水價。一方面保障所收取的水費合理,適應用水戶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促進用水戶節水思想的提高。因此,項目建設將進一步促進農業綜合水價的改革和推廣。
(四)探索了農業節水灌溉新型的市場化運行模式
項目核心內容之一是對灌區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和推廣,重點涉及到工程產權確權、管養分離、水流產權確權、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水權交易和管理服務社會化等。同時,在政策法規、管理能力和灌區服務體系中深化改革。管理部門涉及到渠道管理處、縣水務局、基層水管單位及農民用水戶協會,管理層次清晰、明確。將從本質上改善灌區管理和運行的現狀體制與機制,提升灌區綜合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