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梁灌區農田水利高效節水灌溉項目是甘肅省第一個農田水利PPP(公私合營模式)項目,以引入社會資本的模式實施,以“先建機制、再建工程”的改革思路改變當地水利行業工程建管模式,保障了工程效益的長久發揮和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進了項目工程管理向現代化、信息化方向發展,降低了工程運營管護成本。
一、立足實際,探索農業高效節水之路
西梁灌區位于武山縣城以東、隴海鐵路以南的西梁和康瓦坪梁,規劃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16萬畝。項目實施前灌區內灌溉設施缺乏,近年來雖然進行了梯田建設,但灌區基本靠天吃飯,水資源利用較差,只能種植低收入作物,農業產出較低。
二、創新體制機制,構建農田灌溉合同節水模式
從2017年初開始,甘肅省就著手農業領域節水試點項目選點、規模確定等相關工作,2017年8月確定在天水市武山縣西梁灌區實施農田水利高效節水灌溉項目。項目區涉及節水灌溉面積為4.16萬畝,2018年已實施0.6萬畝農田灌溉面積工程建設,項目區二期3.56萬畝水利工程于2019年11月26日動工實施,目前仍處于建設期。
(一)轉變方式,調動社會資本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解決項目投融資困難和工程效益低的問題
西梁灌區農田水利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為新建中型灌區,項目總投資為15958.82萬元。項目建設由武山縣政府授權武山縣水利局作為項目的實施機構,通過競爭性招標,引入社會資本—大禹節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具體參與項目規劃設計、投資建設、工程運營與維護及參與水價改革和用水管理。
1.運作模式
項目采用BOT(建設-運營-移交)模式(圖1),合作期限18年,其中建設期3年,運營期15年。由政府授權的出資代表武山縣水利發展有限公司和中選社會資本合作設立項目公司。在合作期限內,項目公司負責本項目的融資、建設、運營與維護。合作期滿,項目公司相關權利無償移交給政府指定機構。
圖1項目公司運作模式
2.投資結構
項目估算總投資15958.82萬元,項目資本金3958.82萬元,由政府和中選社會資本負責籌集;剩余資金12000萬元由項目公司通過融資等方式取得。政府對項目公司融資不提供任何擔保。項目投資融資結構,如圖2所示。
3.運營模式
由武山縣人民政府授權武山縣水務局與項目公司簽署協議,授予項目公司特許經營權。武山縣水務局對項目公司的運營管理進行監督,對運營結果進行績效考核。項目公司設定專門的管理人員向用水戶提供日常運維和灌溉服務。項目運營模式如圖3所示。
圖3項目運營模式
4.回報機制
本項目采用“使用者付費+可行性缺口補助”的回報機制。政府所占股權在運營期內不參與稅后利潤分配。按照用水量及執行水價,項目公司向用水戶收取水費,為保障社會資本方合理收益,當水費收入無法彌補項目成本回收與利潤回報時,政府對缺口部分進行差額補助。政府可行性缺口計算公式如下:
年度可行性缺口補助金額=年度可用性服務費+年度運營維護服務費-年度使用者付費。
(二)加強管理,推廣節水新機制,保障水資源供需平衡和水效益發揮
根據西梁灌區水資源現狀、農業發展情況,堅持灌區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初步形成“水權分配、階梯水價、水價調整”為核心的節水管理機制。
1.初始水權分配機制
在保證水資源所有權國家屬性基礎上,灌區管理站負責編制配水計劃,做到科學合理配水。結合縣域水資源現狀和主要作物種植結構,核定單位灌溉用水量,明確其獲得的農業初始水權,發放水權證并予以登記。
2.水價形成機制
在工程運行過程中,按照補償成本、合理受益、優質優價、公平負擔的原則,在省物價部門的指導下重新核定供水成本,大力推行分類計價、超額累進加價、浮動水價等水價制度,促進節約用水。
3.供水價格調整
合同約定合作期內,供水價格的調整按照國家及地方政策規定執行,運營初期的供水價格按1.19元/m3計算,具體按物價部門核定的標準執行,且三年內不再提高。
(三)創新理念,植入“三網融合”模式進行工程建設,改善灌區取用水條件和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工程規模為小(1)型,主要結合“基礎設施水網+信息網+服務網”三網融合模式進行建設,內容如下:
1.基礎設施水網建設
“水網工程”包括泵站工程、輸水工程、首部工程、調蓄工程以及田間工程,并規劃建設相關辦公區域。項目工程建設現場情況見圖4。
圖4項目區現場
2.信息網建設
根據項目控制設備點多面廣的實際,本次設計采用“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理念進行設計,信息網工程由水務局管理平臺、灌區管理監控中心、骨干管網自動化監控系統、調蓄工程自動化監控系統及田間自動化灌溉控制系統等組成。
3.服務網建設
項目公司從水價、水權、多元化項目資金投入及農業綜合服務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全產業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項目工程的高效運行提供設施運營維護,并為灌區群眾提供灌溉服務和農業綜合服務。
(四)調整結構,發展高效益作物種植,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水網+信息網+服務網”三網同建的基礎上,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探索推廣高效農業種植模式,同時積極調整帶動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冷鏈物流運輸,形成農資供應等相關產業鏈的聯動效應。
三、節水效益明顯,項目成效顯著
(一)節水效益明顯
西梁灌區現狀無灌溉設施,項目實施后西河可向項目區提供農業灌溉水量404.96萬m3,西梁灌區4.16萬畝實際需水量為184.68萬m3,年均可節水約220.28萬m3。高效節水灌溉實現了田間24小時供水,改變灌區工程性缺水和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水利用系數達到0.9以上。
(二)經濟效益突出
西梁灌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以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為核心,將提升項目區農業灌溉基礎設施,新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16萬畝。項目實施前農業產值6494.4萬元,項目實施后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農業產值實現13149.2萬元。高效節水灌溉可增產、省肥、省工,年直接增加效益2994.66萬元,畝凈增加灌溉效益719.87元。
(三)生態效益明顯
武山縣西梁灌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為項目區無灌溉耕地區提供了灌溉水,不僅使農作物得到有效的灌溉,也為項目區退耕還林還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通過增加經濟林果業的種植面積,提高了植被覆蓋度,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大大減少了項目區的水土流失,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
四、經驗啟示
1.政企合作共擔當
當地政府短期內難以解決高效節水項目的資金問題,通過合理的項目投資融資安排,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減小了政府財政負擔,使項目能在短期內得以實施,同時可對用水戶進行節水和付費的正向引導。
2.模式創新是關鍵
項目的成功實施充分證明了“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原則和“水網+信息網+服務網”三網融合項目建設思路的正確性,通過用水管理機制的改革,使項目區水效益、工程效益長久發揮。
3.水全過程管控和全方位服務
大禹節水集團通過灌區水利工程設施和信息化物聯網建設,實現了農作物種植(耕作、種植、收獲)集約化和生長控制智能化(水肥藥一體化),為農業生產全流程提供全方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