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邢臺市內丘縣探索“強化組織+科學規劃+生態修復+文化傳承+公眾參與”的工作模式,小馬河綜合治理成效顯著,2024年被評為河北省“五星級”幸福河湖。
一、強化組織領導,構建責任明確的工作體系。一是建立健全工作體系。內丘縣將小馬河治理作為重要民生工程,建立了以縣委書記、縣長擔任縣級總河湖長,相關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擔任鄉級河湖長,村支書擔任村級河湖長的三級河湖長責任體系,確保每條河段都有專人負責。二是各級河長巡河履職。各級河湖長定期開展巡河工作,及時發現并解決河道管理保護中的問題,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三是主要領導親自推動。縣委書記親自帶領縣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深入小馬河河道開展巡河,對河道綜合整治提出明確要求,整治規范河道管理秩序,保護河道資源,防止河流污染,確保河流流域生態平衡 。
二、科學規劃設計,提升河道防洪的保安能力。一是全面勘察精準規劃。組織水利專家和專業團隊對小馬河進行全面勘察,詳細了解河道的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生態狀況等,在此基礎上編制了科學合理的小馬河河道綜合治理規劃。規劃以提高河道防洪能力為首要目標,兼顧生態修復、水資源利用等功能,明確了治理的目標、任務和措施。二是實施河道整治工程。對內丘縣小馬河(神頭村 - 石邢公路)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包括清淤疏浚、護岸加固、修建堤防等工程,共計整理土地200余畝,建設隧道17座,渡槽4座,管線明渠等11.7公里,修建護壩6250余米,治理河道近24公里,繞鵲山湖建成濱河觀光道8.5公里,進一步拓寬加深了河道,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三是完善防洪預警體系。建設了一套先進的防洪預警系統,包括水位監測站、雨量監測站、視頻監控等設施,實時掌握河道水情、雨情變化。通過與氣象部門的信息共享,提前發布洪水預警信息,為群眾轉移避險爭取時間。
三、加強生態修復,打造水清河暢的生態景觀。一是推進用水污染治理。加強對小馬河流域工業企業、畜禽養殖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的治理。對工業企業進行嚴格監管,確保達標排放;對畜禽養殖場進行規范整治,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在鄉鎮和村莊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收集處理生活污水。建設鄉鎮污水處理廠2座、村莊污水處理設施1處。二是開展河道生態修復。在河道兩岸種植水生植物和耐水樹木,營造生態緩沖帶,起到凈化水質、涵養水源、美化環境的作用。同時,通過生態補水等措施,恢復河道生態功能,讓河水重新流動起來,改善水生態環境。三是打造生態景觀節點。結合當地自然和人文資源,在小馬河沿線打造了多個生態景觀節點,如濕地公園、休閑廣場、親水平臺等,為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鵲山湖國家級濕地公園以馬河水庫為主體,建成了總面積達300.16公頃的濕地景觀,芳草萋萋、綠竹猗猗、飛鳥成群、魚翔淺底,成為內丘的生態新名片。
四、注重文化傳承,賦予歷史深厚的文化內涵。一是挖掘歷史文化。深入挖掘小馬河流域的歷史文化,如古橋、古碑、傳說故事等,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河道治理和景觀建設中,讓人們在欣賞河景的同時,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馬河東臺的“寡婦橋”,又名“濟世之美”,始建于明代,見證著村子數百年的純樸民風,經過修繕后,成為了當地的文化景點。二是弘揚水文化。通過舉辦水文化展覽、科普講座、主題活動等形式,向公眾普及水知識、傳播水文化,增強人們的節水護水意識。在中小學校開展水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念,讓水文化深入人心。
五、引導公眾參與,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一是加強宣傳引導。利用電視、報紙、網絡、新媒體等多種渠道,廣泛宣傳小馬河治理的意義和成效,提高公眾對幸福河湖建設的知曉度、參與度和支持度。發布幸福河湖建設相關報道5篇,在全縣營造了關心河湖、愛護河湖的良好氛圍。二是公眾參與監督。設立舉報電話和郵箱,鼓勵公眾對河道污染、非法采砂等違法行為進行舉報。對舉報屬實的給予獎勵,充分調動公眾參與河道管理保護的積極性。三是開展志愿服務。組織志愿者開展河道巡查、垃圾清理、環保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公眾自覺參與幸福河湖建設。